咏春拳确实源于永春拳
- 周焜民现场演示永春拳 李小龙的咏春拳可能源于永春拳●追踪 专访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 永春近日发现古拳谱照片,为咏春拳源于永春拳提供实物证据。近日,记者拜访原泉州市 ...
周焜民现场演示永春拳
李小龙的咏春拳可能源于永春拳●追踪
专访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
永春近日发现古拳谱照片,为咏春拳源于永春拳提供实物证据。近日,记者拜访原泉州市副市长、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先生。周焜民认为,李小龙、成龙名扬天下的“咏春拳”,就是源于永春拳。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同样认为,“詠(咏)春拳”就是“永春拳”。
永春白鹤拳清末传海外
周焜民在为《白鹤圣手——潘孝德纪念集》作序时写到,“今日以锻铸了李小龙、成龙而名扬天下的‘咏春拳’,其实就是同‘闽南国术团’南游一样,所传播的永春白鹤拳。拳名甚于地名,永春拳之所以被叫成‘咏春拳’,窃以为系辗转传讹,鲁鱼之淆,竟迷失了真实姓名。真是一字误尽苍生。”他认为,只要研究他们(咏春拳)的技法与潘孝德和永春拳师们所传如出一辙,便可了然其中渊源。
陈日升在《白鹤圣手——潘孝德纪念集》的序言中亦提及,李小龙成名后,一再申明他的功夫源自广东佛山一带的“詠春拳”。在“詠春拳”的基础上吸纳跆拳道、空手道,创立了截拳道。陈日升认为,“世上本无詠春拳,只是因为粤语中的永、詠同音,而且,当地武术界不能理解闽南永春这么一个山区小县,竟然蕴藏着如此精深的拳种。所以广东武术界关于‘詠春拳’来历的种种说法,从来就未能自圆其说。”
周焜民介绍,五祖拳包括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猴拳)、白鹤五种拳,是南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优秀拳术。与五祖拳一道,永春白鹤拳目前已流传到全世界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编撰的《五祖拳史略》记载,“1896年永春浃漈郑业佐即于星洲设馆教传白鹤拳。香港立社以传白鹤拳者有郑文龙……”由此可见,永春白鹤拳早在清末就传到海外。
现场解剖叶问师徒动作
作为五祖拳著名传人,周焜民一眼就看出早报刊登的两幅相关照片虽然不是同一个动作,但都是五祖拳“盘技”的动作。
周焜民分析,佛山博物馆珍藏的李小龙和师傅叶问练武时的照片中,李小龙与叶问练的是“活技”(对木马打称“死技”)。叶问的动作是摛 ,李小龙对叶问打的动作是“左手抠,右手擒”;下图两个武师对练的是格击动作。从招式来说不一样,但两个都是五祖拳“盘技”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五祖拳练习者平常练腕、臂、肩、腰、马步的力量、应变敏捷和提高力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叶问教李小龙所练的‘咏春拳’与五祖拳是同一渊源”。
周焜民认为,南少林武术流传到广东有几个传播途径。
一、林俊、陈湖农民起义失败后,其部将(多为闽南人)往广东、海外逃散,同时传播拳术。
二、清朝,反清复明帮会斗争在泉州没有停过。天地会、红钱会、小刀会(厦门)等,这些帮会此起彼伏,帮会会员多在福建、广东之间流动,且这些帮会会员大多会武术,其武术在闽、粤两地传播极有可能。
三、郑成功以泉州、厦门为中心,起兵抗清22年,将五祖拳传到广东、台湾。
四、泉州人大量出国,泉州的各种拳术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到广东、香港、海外。
两拳技法步法神似
永春白鹤拳在广州流传时为什么名为“咏春拳”,周焜民分析,这是以地名命名拳术的一种常见方式。他举例,泉州有一套拳叫做“连城拳”,这套拳是一位来自连城的武师所传,泉州一些人习得,遂以武师的来源地命名为“连城拳”。
“咏春拳”显然也如此,上世纪60年代前,永春白鹤拳在当地口头都叫做永春拳。永春拳传到广东一带后,当地练习之人或不明白其来源,只知道是永春拳师所教之拳,当时人们地理知识缺乏,且粤语中的永、詠(咏)同音,渐渐地将其叫成“咏春拳”。
至于永春拳化为咏春拳,引出业内许多争论。周焜民分析,早期当地练武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完整记录所学武术传承脉络。很多拳谱都是师徒口、手相传,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因此,在武术界,常看到传过三四代后,说不清自己所学来源。因此往往将其来源神化,托之以虚妄。例如目前,咏春拳的几种来源多很虚幻,无法考证。
虽然咏春拳源于永春白鹤拳,但招式不尽相同。周焜民先生认为,武术会随着时间、练习者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产生异化。永春拳传到广东后,可能受到广东本地或某个流派拳术的影响,发生演变。虽然咏春拳与永春拳已经不完全一样,但两者的技法、步法相似。很多永春白鹤拳拳师看咏春拳表演时,觉得很亲切,因为它们很像,有的招式动作“同名式同”,有的动作“名异式同”。且咏春拳的拳术理论与永春白鹤拳的拳术理论完全一样。
李小龙的咏春拳可能源于永春拳●追踪
专访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
永春近日发现古拳谱照片,为咏春拳源于永春拳提供实物证据。近日,记者拜访原泉州市副市长、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先生。周焜民认为,李小龙、成龙名扬天下的“咏春拳”,就是源于永春拳。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同样认为,“詠(咏)春拳”就是“永春拳”。
永春白鹤拳清末传海外
周焜民在为《白鹤圣手——潘孝德纪念集》作序时写到,“今日以锻铸了李小龙、成龙而名扬天下的‘咏春拳’,其实就是同‘闽南国术团’南游一样,所传播的永春白鹤拳。拳名甚于地名,永春拳之所以被叫成‘咏春拳’,窃以为系辗转传讹,鲁鱼之淆,竟迷失了真实姓名。真是一字误尽苍生。”他认为,只要研究他们(咏春拳)的技法与潘孝德和永春拳师们所传如出一辙,便可了然其中渊源。
陈日升在《白鹤圣手——潘孝德纪念集》的序言中亦提及,李小龙成名后,一再申明他的功夫源自广东佛山一带的“詠春拳”。在“詠春拳”的基础上吸纳跆拳道、空手道,创立了截拳道。陈日升认为,“世上本无詠春拳,只是因为粤语中的永、詠同音,而且,当地武术界不能理解闽南永春这么一个山区小县,竟然蕴藏着如此精深的拳种。所以广东武术界关于‘詠春拳’来历的种种说法,从来就未能自圆其说。”
周焜民介绍,五祖拳包括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猴拳)、白鹤五种拳,是南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优秀拳术。与五祖拳一道,永春白鹤拳目前已流传到全世界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编撰的《五祖拳史略》记载,“1896年永春浃漈郑业佐即于星洲设馆教传白鹤拳。香港立社以传白鹤拳者有郑文龙……”由此可见,永春白鹤拳早在清末就传到海外。
现场解剖叶问师徒动作
作为五祖拳著名传人,周焜民一眼就看出早报刊登的两幅相关照片虽然不是同一个动作,但都是五祖拳“盘技”的动作。
周焜民分析,佛山博物馆珍藏的李小龙和师傅叶问练武时的照片中,李小龙与叶问练的是“活技”(对木马打称“死技”)。叶问的动作是摛 ,李小龙对叶问打的动作是“左手抠,右手擒”;下图两个武师对练的是格击动作。从招式来说不一样,但两个都是五祖拳“盘技”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五祖拳练习者平常练腕、臂、肩、腰、马步的力量、应变敏捷和提高力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叶问教李小龙所练的‘咏春拳’与五祖拳是同一渊源”。
周焜民认为,南少林武术流传到广东有几个传播途径。
一、林俊、陈湖农民起义失败后,其部将(多为闽南人)往广东、海外逃散,同时传播拳术。
二、清朝,反清复明帮会斗争在泉州没有停过。天地会、红钱会、小刀会(厦门)等,这些帮会此起彼伏,帮会会员多在福建、广东之间流动,且这些帮会会员大多会武术,其武术在闽、粤两地传播极有可能。
三、郑成功以泉州、厦门为中心,起兵抗清22年,将五祖拳传到广东、台湾。
四、泉州人大量出国,泉州的各种拳术随着华侨的足迹,传到广东、香港、海外。
两拳技法步法神似
永春白鹤拳在广州流传时为什么名为“咏春拳”,周焜民分析,这是以地名命名拳术的一种常见方式。他举例,泉州有一套拳叫做“连城拳”,这套拳是一位来自连城的武师所传,泉州一些人习得,遂以武师的来源地命名为“连城拳”。
“咏春拳”显然也如此,上世纪60年代前,永春白鹤拳在当地口头都叫做永春拳。永春拳传到广东一带后,当地练习之人或不明白其来源,只知道是永春拳师所教之拳,当时人们地理知识缺乏,且粤语中的永、詠(咏)同音,渐渐地将其叫成“咏春拳”。
至于永春拳化为咏春拳,引出业内许多争论。周焜民分析,早期当地练武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完整记录所学武术传承脉络。很多拳谱都是师徒口、手相传,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因此,在武术界,常看到传过三四代后,说不清自己所学来源。因此往往将其来源神化,托之以虚妄。例如目前,咏春拳的几种来源多很虚幻,无法考证。
虽然咏春拳源于永春白鹤拳,但招式不尽相同。周焜民先生认为,武术会随着时间、练习者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产生异化。永春拳传到广东后,可能受到广东本地或某个流派拳术的影响,发生演变。虽然咏春拳与永春拳已经不完全一样,但两者的技法、步法相似。很多永春白鹤拳拳师看咏春拳表演时,觉得很亲切,因为它们很像,有的招式动作“同名式同”,有的动作“名异式同”。且咏春拳的拳术理论与永春白鹤拳的拳术理论完全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