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拳术文化 >> 古迹渊源 >>

永春白鹤拳发展的繁荣时期

2009-12-04 17:38:28    作者:   

  •      公元1700年――1800年,永春白鹤拳得到了空全的发展,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开始从成形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郑礼的弟子郑樵陵 ...
                                                      
  公元1700年――1800年,永春白鹤拳得到了空全的发展,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开始从成形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郑礼的弟子郑樵陵、郑延义、郑延松、林全、林贤、林董、郑士君,永春白鹤拳史称这七人为“永春白鹤拳七传人”。这一时期的永春白鹤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永春白鹤拳八大技击理论的问世进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技击水平,奠定了永春白鹤拳攻守合一的技击特点,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发展从成形时期步入到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永春白鹤拳在“前五虎”、“后五虎”、“二十四英俊”(据《永春县志》记载)、“永春白鹤拳七传人”这几代弟子们百余年间的传播下,已是风靡八闽大地。经过不断实践检验,先后提出了“逢进必蝶、逢守必撩”、“遇空则打、蹀顿相连”、“蹀剪相伴、空实互动”、“父子相随、阴阳互转”等八大技击理论。这八大理论的问世,在充实了永春白鹤拳技击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提升了永春白鹤拳的拳械套路运动,使永春白鹤拳拳械套路的演练彰显攻守合一的技击特点,也使永春白鹤拳在武林中赢得“性是风雨雷电”的口碑。这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已经从成形时期步入到繁荣时期。
  
笔者收集的永春白鹤拳古拳谱其二、出现了永春白鹤拳的各种经典拳论,进一步完善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
  在永春白鹤拳发展的雏形时期,成形时期,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较少以文字形式进行叙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以“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为主著作的永春白鹤拳书稿拳论的问世,较为完整地总结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体系。这些书稿拳论主要有清代总兵郑樵陵所著的《郑樵陵自述切要》,林董所著的《白鹤仙师真言》(又称《白鹤仙家祖传拳法》),清代总兵林贤(人称林前贤)所著的《郑礼叔传教拳法》,肖伯实所著的《论敌法》,梅山主人所著的《白莲寺传出拳法》(又称《教练寺传出拳法》),佚名所著的《桃源拳术》、《拳伤医书》等多篇书稿拳论。这些书稿拳论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随着永春白鹤拳的继续发展和传播,受传播区域、(拳论中出现一些地方方言)抄书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师承等因素的影响,开始出现了由某某人所“传承”的各种拳谱版本,这些书稿拳论的记载基本上大同小异。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完整的素材,为我们梳理“永春白鹤拳七传人”以后几代人的传承脉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其三、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的军旅生涯,推动了永春白鹤拳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1680清代名将施琅为实施康熙的平台战略,在永春百丈岩研读《孙子兵法》时,广招兵丁入伍,重新组建福建藤牌兵。永春白鹤拳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应征入伍,因此四人武功了得且英勇善战,佷快被提升为千总。1683年农历6月,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率部随施琅大军收复台湾,8月随施琅、白戒两位将军返回永春。由于此四人颇有战功,故先后受到康熙王朝的提拔。1683年九月苏钦子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漳州,(后升为总兵)于1690年告老还乡,在老家永春蓬壶白鹳村开馆授徒,广传弟子;郑樵陵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福州,(后升为总兵)于福州一带传授弟子,于1728年返回永春大羽,厚葬于德化与永春介福交界处;林全被提升为标统率福建藤牌兵随施琅将军进京,(后升为总兵)后率部与林兴珠一起随康熙出征抗击沙俄入侵,驻守鄂尔多斯;林贤被提升为标统率部驻守浙江,(后升为总兵)在浙江宁波一带广收门徒,于1735年返回永春桃城外丘老家。伴随着苏钦子、郑樵陵、林全、林贤等人的军旅生涯,永春白鹤拳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同时也使大批的永春白鹤拳师丧生于军旅生涯中,使其生平无从考证。
相关文章